有问题可邮箱来信:zuisiji@outlook.com
今年的《哈利波特》圈子发生了一对很矛盾的大事—一是纪念《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首映20周年,制片方华纳特地邀请了当年参演的剧组演员,专程拍摄一档纪念节目;二是全球哈迷一直在排斥着原著作者J.K.罗琳,就连这次20周年活动官方也没有传出邀请她来参与的消息。
因为前些时候,罗琳因为公开反对英国一项关于LGBT的政策调整,为那些潜在的女性受害者申诉,结果这事导致她被整个欧美地区的人给拉黑,众多哈迷更是愤怒地要将罗琳从原著中“开除”。
就连剧组的大部分演员们也不愿为罗琳说话,而是选择跟哈迷们站在一起,一时间罗琳被外界所孤立和敌视。
但粉丝们并没有因为将罗琳踢出圈子而罢休,他们甚至企图将与她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断绝开来,甚至是由她的作品所衍生出的产物。
英国当地时间12月20日,媒体就报道了一项“魁地奇”运动改名的新闻,发起者是魁地奇运动协会就罗琳言论一事考虑,而作出的改名提议。
01.麻瓜魁地奇
了解过《哈利波特》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项名叫“魁地奇”的奇特球类运动,由于作品风靡全球的影响,使得这项盛行于魔法世界的虚构运动项目也开始为人熟知。
该运动的比赛方式是由两队巫师骑着飞行扫帚进行对抗式比拼,过程大体上跟现实很多球类运动相似。
球场由看台包围,两端各有三根带圆环的50英尺高金制杆子,参赛者双方队伍各七人,成员组成为一名守门员、三名追球手、两个击球手和一名找球手。
比赛过程中,场上还会有三种不同的球存在,每种球都有各自的得分规则。
红色的“鬼飞球”通过其中一方的追球手互相传递,以此设法穿过对方的圆环来得分,每次成功可得10分,而守门员要做的就是防范对手的传球穿过自家圆环。
两个黑色的“游走球”则会在场上到处乱窜,企图将球员从扫帚上打落,击球手便是击飞该球来保护队友,同时将它打向对方的球员。
最后一种就是外形如榛子般大小、带有银色翅膀的小金球—“金色飞贼”,飞行速度极快,双方的找球手便是要抢先对方把它抓住,抓住的一方队伍将获得150分,同时比赛结束。
比赛的胜负规则是看双方得分高低,只要没抓到“金色飞贼”的一方得分仍高于抓到的一方,那么获胜的就还是得分高者。
随着改编电影的推出,《哈利波特》在全世界的人气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作品影响力的推动下,一些人开始突发奇想,打算把魁地奇运动给搬到现实里。
2005年,也就是系列电影第四部《火焰杯》上映那一年,美国佛蒙特州的米德尔博瑞大学首次将这项运动带到了现实中,成为现实版魁地奇运动的起源。
而在那之后的第二年,该大学正式成立了魁地奇协会,由此魁地奇在现实世界中慢慢地传播开来;到了2007年,国际魁地奇运动协会成立,第一届魁地奇世界杯也成功举办,往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
尽管现实世界里没有飞行扫帚这种东西,但也依然不妨碍大家对该比赛方式上的还原。
比赛球场采用了足球场,球员必须要骑着个扫帚来比赛,而且要拿稳,否则一掉落就被判犯规。
比拼过程和得分规则也是遵循原著的设定来进行,只是细节方面上会加入一些现实元素,例如充当“鬼飞球”的排球可以扔也可以踢,充当“游走球”的躲避球场上有3个,击球手拿到球后便可直接扔向对方球员,被打中的会临时出局。
而“金色飞贼”则由一个藏着网球的人来负责扮演,比赛开始时会先亮相,十分钟过后进入场内由找球手来“追捕”,而且那个人还允许骑自行车。
魁地奇从落地至今已经流行于40多个国家,有300多支球队已经建立起来,其中队伍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中国的首支魁地奇球队是在2011年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内成立的,2012年9月由杭州第十四中学成立的球队成功加入了国际魁地奇协会。
关于现实中的魁地奇运动还有一条比较特别的规则,那就是场上的球员里必须有不少于两位的异性(不包括找球手),这个规定在原著中并没有具体提及,其目的是为了尊重原作中的男女平等现象。
在魔法世界中,巫师之间的实力较量全靠魔法咒语,而非体能对抗,包括魁地奇比赛也不存在这方面的对抗,这一项设定使得女性角色不再因为生理劣势而与男性角色存在绝对差距,所以在魁地奇赛场上观众们时常能看到女生的身影。
作为从一个充满男女关怀的作品里衍生出的现实运动,人们自然也要把这种精神搬到现实中来,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条规则,也让魁地奇有别于其它传统的球类团体运动。
球员方面不再划分为男队女队,这样的混搭球队对于一些身份特殊的LGBT人群来说,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属……
02.误会与错误
事实上,这项带有原作宗旨色彩的运动自流行以来,一直都在鼓励并欢迎LGBT的人群来参加,而在这样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LGBT球员开始投身到魁地奇的运动。
其中一位来自新西兰的魁地奇球员艾玛·汉弗莱在做客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夏季报告》时就这样表示过:
“魁地奇是唯一的全接触、混合性别的体育运动,它的包容性体现不只有男女同场,也涵盖了所有性别认同,正因如此,这项赛事确实吸引了许多LGBT球员。”
从这一现象来看,魁地奇运动已经由最初《哈利波特》粉丝们的圈内狂欢,慢慢地扩展到了LGBT运动上,成为了一项允许所有性别群体平等参与的体育项目。
看完魁地奇运动的发展经过,想必各位也能理解为何魁地奇协会会做出改名的提议了。
自从罗琳发表了关于LGBT的言论之后,整个外网的人都痛批她是排斥LGBT的激进女性主义者,也导致了这项起源她作品的运动在观念宗旨上与原作者互相矛盾。
在事件发生后不久,魁地奇协会的发言人就曾发言宣称:魁地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歧视,每一名球员都有权定义自己的性别身份,并且在球场上得到认可。
还有一位魁地奇球员在社交媒体上为LGBT群体站队发声,表示他们会与LGBT社群站在一起,任何性别的人士都能在我们这儿找到空间,他还说即便罗琳创造了那个世界,但她并不能左右我们体验那个世界的方式。
当时事情过去差不多两年时间了,罗琳面对外界的抗议声浪没有丝毫的“认错”,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道路,这也让包括魁地奇协会在内的广大社会群众对她感到越来越失望。
最终有一天,协会方面决定干脆与原作者“割袍断义”、“划清界限”,以后不能再叫“魁地奇”了,打算叫个“魁天奇”或“魁奇地”什么的吧。
虽然说包容和尊重所有性别群体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他们也跟很多不理智的网友一样—没有认真了解过罗琳言论背后的动机。
各位还记得当时那个法案的调整内容吗,当时的英国政府就说过—“只要你的自我性别认知里认定自己是男人或者女人,那么就算不做手术改变性别,那你也可以认定自己是男是女。”
而罗琳发言的目的便是指责这一制度的潜在危害性,会让某些不法分子拿着LGBT的身份为借口去肆意地侵害女性权益,还有可能会不受法律的严惩。
罗琳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近年来美国当地就发生过多起犯罪者借LGBT的名义向女性伸出魔爪,那些人只需穿着一条裙子,说自己是女性就可以大手大脚地走进女厕犯案,影响非常恶劣。
而罪犯即使被抓了,也可以靠着这一身份来减轻量刑,假如有报案人要求警方抓捕该罪犯,可能还会被媒体扣上“反LGBT人员”的帽子,从而遭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不光是普通民众,连正规体育比赛也会遇到这样的荒唐事。
比如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就有一个LGBT举重运动员,30岁左右的时候TA还是个男人,直到好几年前做了手术决定改头换面当一个女人,并由此成为奥运会的首位公开身份的LGBT女性运动员。
然而这人的生理机能早就已经定型在男性时期,拥有的肌肉力量始终比真正的女性要大很多,做手术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方便自己拿冠军,但这样的事情对正常女性运动员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
只要是个明眼人,都应该看得清这项法案变动带来的危害,那就更应该明白罗琳的观点并没有错。
但是外界的所有人都不愿意听罗琳的解释,也不愿知晓事情的严重性,而是一味地“焊死”自己的观点,认为只要是对LGBT政策有意见的人都是在歧视LGBT。
说白了,双方的对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罗琳是在担心女性权益被进一步损害,而大众群众却觉得罗琳是在损害着LGBT群体的权益,包括演员和协会等所有跟《哈利波特》有关的粉丝群体都这么坚信。
这种蛮不讲理的现象在西方“政治正确”环境下的一个缩影,嘴上一直在说着为保护弱小群体的利益,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矫枉过正。
拿着少数群体的利益来搞特权,顺便修改法案来为少数人开绿灯,还要求所有人都要服从和认可这一法案,只因对方是LGBT就理应重视,犯了法也会减轻处罚。
是非不分,只求观念正确,这样的人权本质上不过就是牺牲一部分人的权益,去维护和强化另一个群体的权益而已,连最基本的男女平等都没有做到。
但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已经被这种思想蒙蔽了双眼。
03.最后
目前来说,J.K.罗琳与哈迷们之间的关系依然闹得很僵,甚至已经到了决裂的地步。
其实想到这里还是有些心疼罗琳的,因为她本来就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却被人硬说成是做错了,还被遭到几乎所有人的群嘲和白眼。
先是开除原著党,接着被华纳和主演们背刺,现在连魁地奇协会都要改名字,我就担心以后又会有什么更离谱的事情出现,试图一步步将罗琳从《哈利波特》的世界中抹杀掉。
现在,大家都听不进去也不愿意去听,估计以后这个矛盾还会继续僵持下去……
除非,未来能有什么奇迹发生了,只愿粉丝们早日与罗琳和解!
有问题可邮箱来信:zuisiji@outlook.com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