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可邮箱来信:zuisiji@outlook.com
每次提到孩子玩游戏这件事,大家都是一肚子的苦水。有人吐槽游戏害处大,教坏小孩子;
有人则吐槽监护人缺失管教,让游戏背锅;
也有人吐槽防沉迷政策治标不治本,根本没法阻止孩子玩游戏。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至少这个现象从过去到现在依旧没有多少改观,即使是在防沉迷愈发严格的今天,也还是阻止不了相关案例的发生。
九月初,网上又有一则孩子玩游戏花光父母钱的案例被曝光。
据报道,重庆的周女士发现自己用来还房贷的钱不翼而飞,一查才发现原来是自己12岁的儿子偷偷拿钱去充值游戏了,而且一年时间内花掉了17万元。
父母二人为了能让儿子远离游戏,同时也让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他俩每天便带儿子外出体验。
现在,认识到错误的儿子只希望游戏公司能够将那些被自己花掉的钱退回来,而目前的情况是,公司那边还在调查中并表示会尽快核实处理。
新闻发布出去后,不少网友对这件事感到有些蹊跷,孩子怎么知道支付密码的,家长是怎么做到一年内都没发现的,一年时间都不用查账的吗。
有人猜想,很可能真正在花钱的是父母,他们想让孩子来背锅,好趁机钻空子以未成年人的名义来向游戏公司要回之前被花掉的钱。
这种想法咋一听会有些离谱,哪有这么缺德又不务正业的家长,不仅玩游戏还将问题的责任扔给自己家孩子来承担。
不过细想一下,并非所有长辈都不玩游戏,总有个别例外,何况现在这些00后、10后孩子的父母都是从小有接触过游戏的那一代人,对他们来说玩游戏不分年龄之分的,所以其中也不乏会混进一些“奇葩”。
这不是空穴来风,过去的确有过类似的事件报道。
客服:我有证据,你糊弄不了我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发生在今年年初,一位住在浙江杭州的父亲就曾联系记者报案,称之前买了套新房,最近刚装修好不久准备要入住了,结果这时候他发现自己的支付账号莫名其妙地少了75000元。
经过仔细核实,他发现这种现象从去年2月份开始的,至今一年时间累计充值次数高达200次以上。
从网上提供的截图来看,每一笔的充值花费都是648起步,假如说每次都充这么多,那累计的金额就不是75000元那么简单,已经可以去到12万元以上了。
按照这位父亲的说辞,自己已经跟13岁的儿子核实过了,就是他在游戏里充的钱,而且因为害怕被家长发现,还特地删掉了订单的信息。
父亲发现这个秘密后,便立马找游戏平台申请退款,但几次申请都没能成功,于是便找媒体来曝光这件事,试图能帮自己讨个说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儿子当时是记住了付款密码的几位数,然后通过反复输入测试最终“破解”出来的。
但是当记者去和游戏平台了解情况的时候,对方给出的回复却有些出人意料—他们怀疑是大人在充值游戏的。
游戏客服表示,用户申请退款的账号是以成年人身份验证的账号,只有未成年人验证的才行,而且经后台核实,用户共有17次人脸识别为孩子父亲,而且充值的时间都在孩子上学的时间段里。
父亲对此反驳,自己只刷过一次人脸,其余情况他并不知情,即便给儿子充过钱也没不可能会充过这么多,但对于上学时间充值的问题,父亲却是沉默不语。
目前为止,父亲还是没能顺利退回所有的钱,平台方面也承诺会与他进一步协商。
新闻一经曝光后,网上的舆论都开始将目光注视在这位父亲身上,按照游戏公司客服给出的说法来看,这件事最大的可能性恐怕是父亲在充钱,然后让儿子顶替。
你想啊,孩子偷偷充值了一年之久,平均下来每次充值都不下三百多块,这家长不可能一年时间了都没查一下自己的存款余额,实在是太粗心了。
就算孩子真的在上课时间玩游戏和充值,那他拿走手机时家长也没有发现吗?还是说,他们本来就给孩子买了一部个人手机?
不管怎么看,孩子行为的破绽实在太多,也难怪大家会怀疑父亲是想冒用孩子玩游戏为由,借机将之前在里面花费的钱顺理成章地要回来,但没想到还是留下了疑似的证据。
无独有偶,今年寒假也有一位母亲倾诉,自己6岁大的孩子平时老爱拿平板电脑玩游戏,在凌晨期间偷偷地在里面充钱,累计次数有13次,总共花费有8000多元。
于是她便游戏平台的客服投诉,并根据官方要求的流程提交资料完成步骤,可结果对方却说因为平台检测到客户端认证的是成年人,不能完全确认是未成年人充值,所以只退还了一半。
母亲自然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咽不下这口气的她马上将这段经历分享到了网上,想向广大网友们讨个说法,同时还不忘搬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来给自己助威。
本以为自己能赢得一片支持声,现实却和她唱起了反调,大部分网友质疑一个6岁的孩子明明十点半都该上床睡觉了,哪还能在凌晨一点多玩游戏。
再说了,就算真的是孩子在玩,明知道孩子沉迷游戏不好,还不将平板电脑收好,这样子就别怪孩子败家不懂事。
部分网友的观点认为,这家长是想利用“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试图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白嫖”游戏,把之前的“冲动消费”都给要回来,故才甩锅给自己孩子和游戏平台。
反正不管真相是什么,这位母亲都别想从中占到什么理,也很难推卸得了责任。
事实上,早在2020年那会儿,腾讯公司就在网上宣称,公司客服每天会收到超过20起成年人借未成年人游戏消费之名要求退款的恶意申诉。
事情传开之后也一度引起过外界们的热议,有人感慨现在开始有人冒充小孩玩“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称这种事情若被发现追责,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
防沉迷政策推行这么久,它就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孩子沉迷游戏背后所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开始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只是缺乏游戏分级制度所致,接着我们看到了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不到位,不负责地允许孩子冒用家长的身份信息,现在才知道,原来有些家长也和孩子一样沉迷游戏,但是态度比孩子更不要脸。
大人也缺乏管教?
接下来要说的这件事,可能看上去和家长玩游戏充值无关,但是他们的操作手段却是如出一辙。
自今年5月起,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旨在整治网络直播打赏行为中存在的一些失范问题,进一步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现实的状况是,直播平台里的不少主播都说自己有收到过未成年人的申请退款,涉及的金额少则几元、高则十几万元,最离谱的是有的主播收到的多条退款申请还是同一个人发起的。
某音直播产品经理范永清在去年就说过,所有用户在某音开播均需要实名认证,而且未成年用户无法发起直播,其账号也无法进行充值打赏。
同时,为了让家长在孩子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来消费之后,可以顺利解决举证、退赔难的问题,平台在APP里还添加了“未成年人退款”的功能选项,只需提交与孩子的监护关系证明,经审核通过后,便可全额退款。
结果没有想到,这个用来挽回损失的保护措施,居然给一些有心人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在过去两年里,某音客服累计收到的退款申请里有60%以上经核实均为成年人冒充,他们在直播间充值消费后,便来找客服骗取打赏退款,以此“白嫖”。
今年,《法治日报》的记者也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成年人钻“未成年人退款”的空子,主要目的分两种:一种是想套取主播福利,当拿到退款后再转手把主播送出的礼物卖出谋利;另一种是以提供未成年人退款服务为借口,趁机骗取钱财。
记者采访过一位河北廊坊的高中生,他说自己曾经在二手平台里买到过那些主播寄送的实体礼物,虽然自己平时很喜欢看直播,也想打赏礼物和加入主播粉丝群,但是都被过高的门槛给拦住,所以根本没办法在直播中充值消费。
而在二手平台里,不仅有包括签名照在内的货真价实的主播寄送礼物,而且这百来块的价格也算是他能相对给得起,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疑惑,按理说主播签名照这种专属礼物每个粉丝都应该拿来珍藏才对,很少有人会放出来卖,而且数量还有不少。
与此同时,有些主播也因为“未成年人发起退款”一事被人下套,从中薅走了大量的直播收益,叔叔家一虚拟主播“桃宝Momoko”在6月份的一则视频里,就提到自己被退款了14万元的经历。
up主回想起这件事就感觉仿佛天都塌下来了,不仅账户中现存的一大笔金仓鼠说没就没,送出去的实体礼物也打了水漂。
粉丝们知道这件事后,除了安慰人家,就是对这种行为感到气愤,这种人太没良心了!
至于第二种目的,他们的骗术则是专门帮助未成年人退款,通过私聊方式联系买家,再切换平台进行交易,通过该方式来谋取不义之财。
在众多贴吧里便有一个“未成年人退款吧”,吧内有不少人发帖询问过如何申请这个未成年人退款,一发帖之后里面会有大量的跟帖回复,说什么“加我,我帮你”。
当你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后,对方会根据不同平台的不同要求而进行变化,买家提供了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和付款记录,随后按照所谓的“退款协议样本”,进行十分之一申请退款金额的费用收取。
假如买家提供的资料不齐全,他们还会有准备地提供全套的未成年人资料,一套价格在450元至600元,怎么看都是在抢钱。
一旦用户把金钱、身份信息、充值记录给了对方,对方就会要求对方电子签名,然后谎称两周后便可退款成功,全部得手了马上冻结账号开溜。
吧主也向记者反映过,自己本是帮未成年人家庭寻找孩子的消费证据,以协助他们完成退款,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上当受骗。
对于这些现象,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旭亮分析称,“未成年人退款”本该是一项保护未成年人的机制,如今遭到了不法分子的滥用,既损害了未成年人的权益,也给主播造成身心伤害及财产损失,或将构成诈骗罪。
另外他也提醒,借用未成年人身份信息帮助成年人退款,也会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情节可大可小。
所以说,人心是很复杂的东西,这么多成年人想借用“未成年人退款”的漏洞来获利,你敢说会没有个别家长也想用这种方式来隐瞒自己“白嫖”游戏的动机吗?
反正安排好剧本,让孩子和自己在镜头前演一场戏就完事了。
毕竟小孩子玩游戏充钱顶多就是不懂事,没那么多坏心眼,所以平台这才会推出相应的退款服务,但假如大人妄图钻空子来占便宜,那样只怕是教坏小孩子,比让他沉迷游戏危害更大。
结语
正如那位主任所说的,“未成年人退款”,以及它所围绕的“防沉迷”这一政策,其初衷都是为了保护青少年不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吸引,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可是,这种情况下作为成年人的家长肯定也不能置身事外,以为一味地靠政策就能保护好孩子,那就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既然想自己的孩子不学坏,家长就应该收起那些侥幸心理,以身作则如何正确教导孩子防沉迷。
有问题可邮箱来信:zuisiji@outlook.com
暂无评论内容